我的印刷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改革开放40周年机械工业发展征文:印刷机械工业四十载

   2018-09-18 IP属地 上海2840
核心提示:印刷机械工业四十载印刷装备是印刷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印刷工业告别了铅与火,走过了光与电,现如今进入
 印刷机械工业四十载

印刷装备是印刷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印刷工业告别了“铅与火”,走过了“光与电”,现如今进入 “数与网”的时代。当前,数字技术正成为印刷传媒的基础技术,印刷设备体现了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与传统机械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国家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印刷机械产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印刷机械40年的发展历程

 印刷领域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已彻底淘汰了铅字排版,全面实现电子照排。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国批准设立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项目,即 “748”工程。我国当时的印刷业,排字制版、胶印制版和书刊装订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上还是手工操作,印刷以铅印为主,生产效率很低。印刷技术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很落后,印刷产能严重不足,出版任务和印刷产能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印刷周期长,出书慢。1981年全国出版任务要求印刷为2550万令,而书刊印刷厂能力仅为1921万令,相差629万令。排字能力相差十亿字左右,一本普通图书从发稿到出书一般要半年左右,科技类书要七、八个月,画册要一年。印刷机械行业制造厂只有50多家,职工2万多人,年产量不过2万多吨,如此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印刷业发展的需要。

为改变我国印刷技术落后的状况,1982年在中宣部和国家经济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了由范慕韩同志任组长,文化部、机械部、电子部和轻工部代表参加的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制定了印刷技术装备的“六五”发展规划。规划结合我国当时印刷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状,瞄准国际上前沿的印刷技术,对技术改造方向作了高度提炼和概括,制定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的“十六字”技术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22项重点发展的新产品和19家重点进行技术改造的企业,13项印刷机械引进制造技术项目,28项引进样机,进口了一批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并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装备,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至1984年底,印刷机械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生产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到1985年印刷机械年产量达到4万多吨。 “748”工程中王选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也于1981年通过了部级鉴定。在不断的试验研究、试用改进的过程中,经过王选和系统各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1987年底,经济日报激光照排系统通过了国家验收,意味着我国自主创新的汉字信息处理激光照排系统开始推广应用。1988年7月18日,经济日报撤销铅排车间,甩掉了全部铅字和铅排作业。由此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在中国印刷业内展开。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报业率先甩掉铅印,实现了胶印。随之出版、包装、办公、商业等领域相继全面推广应用,到20世纪末,全国印刷行业完成了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的历史性转变。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被誉为继中国古代雕版及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中国印刷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十六字”发展方针从1983年起指导了国家印刷技术“六五”、“七五”、“八五”计划。前后将近20年,国家投资数十亿元,支持新闻出版、电子、机械、轻工、化工等部门。200多个骨干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技术改造。特别重点支持了汉字激光照排这一核心技术装备的突破。一下子带动了印刷水平的全面提高。1986年“北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单张纸机组式对开系列四色胶印机。1988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单张纸机组式四开系列五色胶印机,结束了我国多色胶印机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填补了我国生产高端胶印机的空白。“十六字”发展方针在推进我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中显示了极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随着世界发达国家掀起以数字化浪潮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印刷技术装备领域,数字化过程以印前为发端,出现两大突破:一是彩色桌面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信息处理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二是计算机直接制版机(CTP),使印前(计算机到印版)全过程数字化,实现由数字+模拟到完全数字化和图文信息网络传输的转化。随着这两项印刷技术装备的普及, “十六字”发展方向已完成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使命。因此,在1998年召开的“全国印刷专项课题”论证会上又提出了“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二十八字”印刷技术发展方针。这是继“十六字”发展方向之后,提出的指导我国印刷技术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又一重要方针。

 “二十八字”方针开启了我国印刷数字化时代的新征程——印刷装备数字化、智能化。一是印刷方式由模拟向数字转变,其典型代表装备为数字印刷机,包括用于其它工业用途的在各种材料上喷涂功能的数字喷墨印刷机;二是传统印刷技术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其代表装备为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高端传统印刷装备,包括与数字印刷机连线的组合印刷装备。

数字印刷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出现,与传统的印刷方式如胶印、凹印、凸印(柔印)、网印相比,具有无版实时、可变数据、个性化以及能实现按需印刷等特点。在超短版和个性化细分市场上,数字印刷占有主导地位。

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一直被认作印前数字化的风向标。1996年到2003年,我国年增加CTP约为9台,主要处于试用、导入阶段。2007年之前,我国CTP设备主要靠进口或者外商在中国本土组装产品。随着技术的积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内一批CTP生产厂商在2008年以后迅速崛起,杭州科雷于2005年推出热敏CTP四开样机,2007年正式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高速度,全自动热敏CTP设备,2009年推出适用于PS版曝光的UV-CTP设备,及采用磁浮直线扫描系统的超大幅面UV-CTP。由于其使用板材成本大幅降低,UV-CTP设备在国内很快打开了市场。

2007年北大方正推出用于数码印刷的“高端彩色打印控制关键技术”,2008年研发出第一台喷墨数码印刷机;北人集团、上海印包集团、辽宁大族冠华等胶印机制造商经过多年努力创新,使胶印机实现了从低档到中高档和由单色到多色、从低速到高速的转变,并且实现了墨色遥控、自动套准等印刷数字化控制功能。以陕西北人、西安华阳、浙江炜冈、浙江劲豹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的机组式、层叠式、和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塑料、纸张卷筒凹印机、丝网印刷机、标签印刷机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印后装订经历着从单纯手工到单机,再到联动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过程。深圳精密达成功地将数码印刷机和印后装订设备在物理结构上集成一体,在中央计算机系统的统一控制下协调工作,成为集印前、印中和印后于一体可按需印刷装订的数字化书籍联动生产线。天津长荣开发的机组式全清废模烫机,一次走纸就能完成烫印+模切+清废+清成品功能,最后将成品收纸成垛的全套数字化工序过程。“二十八字”方针为引领印刷机械行业“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为我国印刷工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至目前,我国印刷装备产业在关键技术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制造能力大幅提升,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品牌不断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可,产品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基本上可以围绕全产业链提供装备和配套器材,为印刷产业发展和建成印刷大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针对我国印刷产业“十三五”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发展趋势及行业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和重大战略举措等关键问题,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我国印刷产业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和升级,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领导和支持下,于2014年2月正式启动了《路线图》的制定工作。

《路线图》的编制是我国印刷行业从战略层面研究印刷产业未来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的一项系统工程。《路线图》从印刷传媒(书、报刊)、包装与标签、数字印刷、印刷制造(印刷电子)、印刷装备与器材和绿色印刷6个板块着手,本着科学性、引导性、前瞻性、创造性原则,针对各版块发展的技术路径,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未来8-10年不同板块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印制方式多样化、生产过程绿色化、技术支撑网络化、装备制造智能化、服务产业专业化”的“三十五”字方针,这是继“十六字”发展方向和“二十八字”方针之后对我国印刷产业发展的又一战略性指引。

当前,我国正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转变,而民族品牌的印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我国由大变强的关键。40年的发展,我国印机制造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正走在振兴的路上。

二、40年的发展成就

1.印刷机械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能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印刷机械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能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两位数的年平均速度增长,2017年达到500亿元人民币,规模总量排位于德国、日本、美国之后,处于世界第四位。

    全国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由改革初期的50余家,到2001年规模以上的138家,增加至2015年的308家,总数增长了123%;行业从业人员2001年的3.85万人增长至2015年5.06万人,增长32%。

2.实现产能规模与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我国印刷机械产业在高速增长、规模扩张的同时,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产品水平已基本实现由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科技进步的作用在不断彰显。2001-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7%,而对应全行业固定资产总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从要素投入产出比中可以看出,创新、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这表明我国印刷机械发展开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和科技进步驱动转变。

3.民营经济崛起 资本结构多元化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印刷机械领域,作为与市场联系紧密的高度竞争性行业,民营资本急剧增长。2015年印刷机械行业民营资本占比达到90%以上,民营企业已成为印刷机械行业的主力军。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上市,资本结构呈多元化,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变。

4.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使产业布局发生变化,产业链体系逐渐形成。

最初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主要的印刷机械制作基地。北京、上海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直辖市,同样是印刷装备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上海是我国近代印刷设备的摇篮,具有深厚的印刷工业基础和实力。北京是我国文化中心,这里凝聚全国近五分之二的出版机构,图书和报纸总印数各占19%左右。期刊总数占29%。良好的市场环境构成地缘优势。此外,印刷机械的科研教育、人才培训机构主要集聚于北京、上海,地缘人才优势十分明显。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及市场变化,北京、上海由胶印机生产基地逐步发展为胶印机、数字印刷机、印后设备、印刷耗材等多门类系列产品。同时在全国不同区域陆续出现了各类不同的印刷装备及器材的生产基地。陕西印刷装备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凹印机、柔性版印刷生产基地,天津发展成为模切机生产基地,浙江形成标签印刷、丝网印刷、CTP计算机直接制版设备、各类包装印后生产集群,深圳形成书刊印后生产基地,河北、江苏一些企业在印后包装设备制造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国内知名企业,陕西、河南分别形成了凹印版材、胶印版材的生产基地。这些产业聚集地,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政府政策引导,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使我国装备印刷产业,从印前、印中、印后、数码及包装各类工艺处理方面都形成了品种门类齐全、设施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促进了我国印刷业的健康发展。

5.国际知名品牌不断涌现,挡进口、扩大出口作用凸显

天津长荣公司在模切机制造领域已形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市场地位,该公司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及转型升级,注重技术创新,使公司得到快速发展,并通过收购世界第一品牌制造商德国海德堡公司的印后系列产品,并与海德堡公司在销售领域的合作,整合拓宽了国际市场销售渠道,使长荣品牌跃升为国际知名品牌。河南乐凯华光集团公司在生产胶印版材上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生产各类胶印版材达9370万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8.6%。该公司不仅在产量上占绝对优势,还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出免化学处理、免冲洗版材、柔性版材等多种行业领先的环保产品。当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该公司时为其题词“中华之光”。山西运城制版集团公司在凹印版辊及系列产品生产上,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销售额上都居世界第一位。该公司仅在海外办公司即达140多家,运城制版集团的品牌在同行业中毫无争议的居世界第一位。北人集团和上海高斯公司的卷筒胶印机,北大方正的数码印刷机及软件系统、陕西北人的凹印机、深圳精密达的无线胶订联动线,东莞晟图公司的皮壳机、浙江炜冈的标签印刷机、浙江劲豹的丝网印刷机、浙江正博的制袋机、浙江国旺、华岳的切纸机、杭州科雷的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机以及国产品牌的糊盒机、印后包装机械产品,都具备了挡进口、扩大出口的实力,并使国家在进口同类产品时的免税和税收优惠政策得到调整。这些企业和产品,不仅在国内大型展会上占据越来越大的参展面积,而且在各重要国际展会上也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的产品展览,显示出中国制造业的实力,特别是在印后包装领域,中国制造不仅受到中国印刷企业的青睐,也越来越多的成为国外用户的选择。德国、瑞士、日本及更多世界一线品牌到中国来投资建厂或与中国企业合作。2001年-2017年17年间,中国印刷设备出口增长态势明显(见下表),出口额由0.66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9.23亿美元,增长了29倍有余。这也印证了我国印刷设备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业内企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增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myprint.com/news/show-11388.html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tekeyzhang@163.com。
 
更多>同类找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找资讯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版权所有:上海龙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18000817号-3